
和《龙与地下城》相仿,《战鎚》是西方桌游的另一大系谱。而以中古奇幻背景的《战鎚》为基础,假想其过了四万年后、混合科幻及奇幻宗教等元素的一大分支,就是《战鎚40000》(Warhammer 40,000),俗称《战鎚40K》。
虽然亚洲相对冷门,不过《战鎚》在欧美的流行程度,绝对不容小觑。除了迄今为止的多款衍生电玩,好莱坞男星亨利.卡维尔也是本系列的知名粉丝。其包括自己亲手涂装《战鎚40K》的战棋角色,以及亲身参与製作、演出《战鎚 40K》的改编影视作品等事蹟,都让人不禁对他宅到出汁的热情肃然起敬。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《战鎚》系列的魅力。
也因为拥戴者众,当《战鎚40K:星际战士2》(Warhammer 40,000: Space Marine 2,下简称《星际战士2》)以精美的製作表现亮相后,便得到广大玩家支持。九月份第一个礼拜,Steam 的全球销售排行榜就由其拿下冠军。同时,或许是各路宣传奏效,台湾方面的销量也冲到第二名的佳绩。

假使你本身就是《战鎚40K》的爱好者,《星际战士2》已经算得上相关电玩中拔尖的精品,当然不可不玩:这可是能让人高喊「为了帝皇!」冲进虫群大杀特杀的最佳体验。然而,和不少初次入坑的玩家一样,玩过之后,基于显着的优缺点考量,若非粉丝,我个人倒是不太推荐多数一般人来玩。
※笔者使用平台为 PS5,同时没有玩过一代。本文评测内容均以此为前提。
总评:战斗血脉贲张但稍嫌混乱,单机游玩内容值得更多补充

O 整体声光效果及场景构筑非常出色。
O 新手教学自然融入序章关卡流程,不会令人厌烦。
O 《战鎚40K》世界观的独特美学设计相当抢眼。
O 过场剧情动画演出充满张力。
O 战斗的暴力快感很强,血腥演出到位。
O 提供跨平台连线,有利于玩家合作与对抗。
O 一键切换拍照模式非常方便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X 即使是 PS5 的特规 SSD,读取时间也偏长。最佳化调整有待改进。
X 预设的镜头晃动效果非常容易致晕。(可从设定进行调整)
X 剧情战役内容偏少,之于完整 70 美金的定价,CP 值较低。
X 不少作战任务形式重複,容易让人生腻。
X 画面以外的敌人攻击,不容易被玩家有效判读。
X 关卡基本上都一本道,通关过程稍嫌单调。
X 部分武器和职业的数值明显失衡,尚待后续更新改善。
适合族群:
.热爱 TPS 连线共斗的玩家
.《战鎚40K》脑粉
可能不适合族群:
.对连线对战没有兴趣的玩家
.有密集恐惧症的玩家(泰伦虫群总是倾巢而出!)
毕竟还是太贵了点……

《星际战士2》的序章相当精彩。开场我们必须孤身一人,在烽火连天的外星异地一边杀敌前进,一边想办法完成任务。游戏很适当地将玩法教学融入这个过程,玩家可以做中学、学中做,几十分钟下来,我们就能够学到、并熟悉大多数基础操作,以让人更融入在这个血肉横飞的战场上。
序章最后,我们从头到尾都罩着头盔的主角终于现出真面目。在一部分人口中流传事蹟一百年的传奇战士泰图斯,此时已被数以千计的泰伦虫族团团包围。泰图斯虽然英勇无畏地厮杀,仍然寡不敌众,最终被庞大的「刽子手」以巨镰般的前肢贯穿身躯!然后……
镜头一转,泰图斯已被帝国军方回收,并透过「原铸手术」,再度打造成一名更强大的星际战士,準备投入更加惨无人道的战场。《星际战士2》从此拉开了序幕。

此时,PS5 内建的游戏剧情进度显示,已经来到 11%。
光是相当于教学关卡的序章,就佔了整个故事流程超过 10%,着实令我惊讶不已。实际上,由于关卡数量少,将完整的单人战役通关,总共仅有不到十小时。加上关卡以单一路线为主,所有的遭遇战也都事先就安排好,蒐集要素更只有单调的「资料板」拾取,探索要素贫乏。这些特性都使得本作的单人战役,比较缺乏让人反覆游玩的动机。
考虑到这是一款定价超过新台币两千元的大作(Steam 版有比较便宜),如此内容量似乎就稍嫌单薄。
与数量偏少的关卡相对的,是每个关卡流程都太长。包含过场演出,一关动辄都要打上一个小时。老实说,玩到后来难免会觉得疲乏。特别是当我们发现,每一关的好几个任务,其实玩法多半大同小异(像是 A 关指示我们保护超级武器的天线避免被虫群破坏,B关则要求玩家阻止虫群击溃动力炉心,都只不过换汤不换药,属于迎战波状攻势的塔防游戏),重複作业的疲劳感就更强烈了:真的会腻!

或许比较合理的安排,是将单一关做得短一些,然后提供玩家更多关卡、更不一样的任务模式,玩起来才会更舒服吧。
当然,对许多玩家来说,这更是一款多人连线游戏。「剧情战役」模式只是让人熟悉玩法、了解世界观的前菜;在此之后多人 PVE 的「作战行动」,及 PVP 的「无尽战争」才是重头戏。
「作战行动」和剧情战役相辅相成,主要呈现出泰图斯小队的作战过程同时,另一组人马在进行的其他任务。适合多人连线。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没有朋友又连不到人,系统也会配给你 AI 队友协同作战。
「无尽战争」就是竞技场。笔者对 PVP 完全不熟,上阵对枪也只是当肥料,玩个几场都玩不出乐趣,这部分就不多赘述。主要比较多人抱怨的,是特定武器(或特定职业)强度太高,也有一些根本派不上用场的「产废」,这使得现行 PVP 环境完全就是强弱失衡的数值灾难。如果不是热衷于扮演《战鎚40K》的角色,之于一般玩家多半不太好玩。有待 Saber Interactive 官方后续做进一步平衡调整。
战斗挺爽的,但有时候还不够爽

正如同上一代的中文译名:《战鎚:杀无双》,本作系列讲求的,是在潮水般涌来的异种大军迫近下,以无双之姿大杀四方。和战友形成交叉火网,用大口径子弹连射将虫群打成蜂窝;或是埋身近战,挥舞链锯剑撕开虫族的肢躯,大量鲜血和体液随着尸块四处飞溅,浸沐在血雨之中,所到之处尸横遍野,狂乱的暴力快感堪称一绝。
然而,《星际战士2》能让人爽爽杀的机会其实没那幺多,战斗多半存在着一定挑战。混乱之中一不留神,装甲和生命值往往都是用喷的,而难易度调整当然与之息息相关。
本作难度共分四级。起初,本来想说自己动作游戏也算玩过不少,就选了第二级:「资深老兵」来开局。但在过完第二关以后,我就默默地再将难度调回了第三级:「普通」,体验一下子就好了不少!假使你和我一样,对于 TPS 类型没那幺擅长,或需要花比较多时间适应新作的步调,那还是别铁齿,先从预设的普通难度开玩就好。要不然在还没搞清楚敌方的各种打法逻辑前,真的很容易连怎幺死的都不知道。

《星际战士2》战斗主要在中距离的射击扫蕩,和近距离的肉搏砍杀之间流转。而泰伦虫族的单位数量总是可以「坨」来计算,身陷虫群之中杀到昏天黑地,可说是家常便饭。这使得一对多、更大範围的攻击手段,通常是相对有效的(至少在战役模式中,如果缺少有经验的队友打配合,狙击的效果并不好)。但当我们沉醉于血腥杀戮时,站在虫群外围的射手,也从未停下手中的动作,绿色的毒弹每分每秒都在往玩家身上招呼过来。加上虫族刀斧手的凌厉攻势,暴毙惨死的情形其实并不少见。
因为战况经常乱成一锅,能提供充分无敌效果的动作便相当重要。「处决」和「闪避/翻滚」,就是保命的两大关键。
每当玩家对强敌、菁英怪累积一定程度伤害后,敌人会陷入某种难以行动的踉跄状态,我们便能顺势进行处决。包括用链锯剑锯开对手躯壳、用动力剑贯穿敌人躯干后再硬剖成两半、徒手将对方头颅拧下来等等,演出有魄力之余,过程中玩家还是全程无敌的,绝对是身陷包围的保命神技。也因此,尽可能将攻击集中在菁英怪身上、尽快製造出处决机会.应该是最合理有效的战术。

但总会有没那幺顺利的时候。这时,闪避就派上用场了。
跟其他同类型游戏相比,本作中的闪避动作,无敌帧数算是非常长的。应该八成以上的敌方攻击,都能够藉由「单纯的持续闪避」来躲开。这使得我们每当被打到残血时,只要绕着场地周围不断翻滚,通常都能熬到装甲值自然回复的程度,然后再接再厉。
而这样打的缺点也很明显:有点无聊,而且相当窝囊——阿斯塔特修士,你可是人类帝国的菁英士兵、帝皇的死亡天使,结果现在竟然在虫堆里满地打滚,只为了腆颜卑屈的苟活!
这却似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游戏机制层面而言,Saber Interactive 为了让战斗保持挑战性,因此敌人的伤害数值都被调的刻意偏高,逼使玩家其实很难真正的「杀无双」。偏偏泰伦虫族数量之多,每每是蜂拥而至。我光是在普通难度下,就有过好几次濒死、必须出此下策,才能绝地求生的经历。假使处在最高难度,面对更多的敌人数量、更致命的攻击力,大概真的只有字面意义上的「死亡神使」,才有能耐顺利通关了。
若比较少玩动作类型,或不擅长TPS游戏的玩家,但还是对《战鎚40K》的故事设定充满兴趣,有鉴于本作中的敌人伤害显着偏高,甚至可以考虑以最低难度的「简单」模式体验就好。毕竟,本作中各种独特的场景构筑,和世界观的文化呈现,的确是相当有看头。
美感没话说

虽说是以远未来为叙事背景,在超高水準科技表现之余,《战鎚40K》还融入了大量旧时代的古典美学元素、宗教和神祕学色彩、天马行空的英雄主义情节。这使其比起讲究合理性和写实感的硬科幻,更趋近于一部着重戏剧张力和表演性质的「太空歌剧」,好比《星际大战》系列或《银河英雄传说》那样,而且还有着更为夸张突出的视觉效果。
以玩家在《星际战士2》中所扮演的极限战士来讲,其外观就有几分古老、甚至卡通化的特质:粗犷且看似笨重的动力装甲,用醒目的铁蓝色为底,肩上和胸口镶铸着抢眼的骷髅徽记,肩甲边缘嵌合金色的饰边,胯部还垂下廉布。乍看之下,颇有几分中世纪骑士盔甲的既视感。而不同人还会依个人喜好,在装甲上头添加不同装饰(如泰图斯右腕上,就缠绕着铁鍊,隐隐暗示着他的待罪之身)。这类个性化的表现,也让他们更像是重视个人武勋的古代战士,而非讲究团体齐一的现代化部队。
在从未接触过的前提下,第一次看到星际战士的设计时,大概都会觉得是过于……老派。由于《战鎚40K》最早源起于 1987 年,要说老派似乎也理所当然。再加上作为桌上战棋策略游戏,这些兵棋模型的外观,必然得要有醒目的特色,轮廓线条及装饰风格如此强烈,可说是其来有自。

这也是《星际战士2》出色之处。哪怕人物造型忠于原着而显得夸张,在高度调和的整体视觉处理下,我们也不会有什幺违和感(至于视觉设计不协调的例子?也许可以看看最近黯然收摊的《星鸣特攻》)。这或许还和吸睛的动作演出有关。哪怕新玩家刚开始玩,可能觉得星际战士装甲矬矬的,过个几分钟之后,这种想法多半就会烟消云散:手撕虫族、用链锯剑爆砍虫群实在是太帅气了!
至于场景设计,则更是不在话下,属于一等一的精采表现。有那种布满电路、排线和铅管,宛如《绝命异次元》的未来感空间;也有巨大的石砌雕像、岩柱、点满蜡烛的祭坛所构成,《战神》一般的古典建筑元素。或乾脆两者混搭,在能够进行跨星远征的战斗驳船上,有着能供战士们祷告的礼拜堂;核动力能源炉的控制阀旁边,也点缀着一根根细长的白蜡烛,或许是基于某种信仰因素而这幺做的吧……。
几乎可以说,我就是被这样看似冲突、实则混搭的相当漂亮,所呈现出的异质美感所吸引,才买下《星际战士2》的。虽然游戏整体表现有一些明显问题,但当我踏上阿瓦拉克斯行星,亲眼看到各种哥德式的教堂尖塔,或拜占庭式的圆顶建筑,如此古典的意象随着人类帝国扩张,来到这遥远的星球之上——同时还被污秽的虫群肆虐着!就觉得真是值回票价了。

唯一可惜的是,由于本作探索要素稀少,路线缺乏分歧变化,除了单纯所见即所得的走马看花外,就没有能再让我们深入其中、寻幽访胜的空间了。不过部分可以使用跳跃背包的场景,仍然能让玩家好好透过不同高度,来欣赏那些雕梁画栋的巨构建筑,以及在战火下化为焦土的壮阔战场。若是对游戏中场景建构美学深感兴趣的玩家,《星际战士2》的独特价值,可说是不容错过。
读取、原始设定:最佳化问题

这部分就是前面总评优缺点提过的,总归一句话,本作的最佳化调整,明显还有不少改善空间。
读取速度是其中显着的问题之一。老实说,自从我开始使用 PS5 以来,《星际战士2》的读取速度应该是表现最糟的一个。这并不是要求所有上 PS5 的游戏,读取都要像《对马战鬼》或《最后生还者 二部曲》等 SIE 本家游戏那幺杰出。但动辄十几秒、甚至要人耗上几十秒的等待时间,以当代单机游戏标準而言,的确是值得非议的。
PS5 使用特规的高速硬碟,尚且有这样的状况。网路上还听说 PC 版部分情形的读取时间甚至更久;特别是在多人组队连线进出关卡时,问题尤其严重。花费数分钟来等待伺服器连结的情形,似乎也不在少数。
另外,或许是为了强化临场感,本作预设的镜头摇晃效果,晕眩感真的非常强烈。我本身平常是不会 3D 晕的体质(只曾在《绝命异次元 重製版》的无重力环境自由移动时,会感到轻微的不适),但这次《星际战士2》才玩一关就让我晕爆。这可能是个人适应性问题,但如果你也有类似感觉,强烈建议到设定选单的「镜头」项目,将「镜头晃动」的选项调整为「关」,应该就能够好很多了。

最后,一项非战之罪是:支援跨平台连线虽然十分方便,但同时让家用主机版的玩家,也必须面对 PC 的各种外挂。家机失去网路环境自洽的保护伞,让外挂仔破坏线上游玩体验的情况变严重了。官方后续对此若没有积极作为,愿意继续参与连线竞技的玩家数量,恐怕只会每况愈下。
絮语

《星际战士2》在某种程度上,可以说是一款粉丝向游戏。之于《战鎚40K》的爱好者,这是多年以来,少数卖相出众、3A 级的系列衍生作品,直接预购终极版、提前玩爆不啰嗦。
但拿掉粉丝滤镜,从一般玩家角度来看,这只算是内容偏少、官方定价偏高、玩法稍嫌单调的良作。且因为战役包含不少《战鎚40K》的设定内哽,若非对原作(及一代)有一定程度了解,部分剧情细节可能会看得不是很明白,理解上稍微存在一些门槛。
若能接受相对有限的内容,则声光效果优秀的《星际战士2》,倒也是入坑《战鎚40K》世界一块不错的叩门砖。只不过,如果你还期待从 PVP 模式中尽情享受对战的乐趣,至少在目前刚上市的版本中,烂线、强弱失衡跟外挂问题,可能都很难让人满意。不介意的话,等到官方经过比较充分的更新修正后再参战,应该才会是更理想的游戏体验。
